喝咖啡、吃麵包原本是西方人的早餐習慣,早期的海南移民多“打洋工”,在洋輪打雜、當服務生,或是在歐洲人或西化峇峇家庭當幫傭,從中學習到了西式的飲食料理手藝,以致海南人開創事業有了這方面的優勢,甚而把西方人的飲食習慣給普及化於新馬社會。
傳統的海南麵包是用柴窯烘烤的,由於產量受限,如今幾乎都改以電爐烘焙,柴窯烘爐幾成歷史名詞。
新山碩果僅存的一間海南傳統麵包店,是位於陳旭年街的協裕麵包店,至今仍是堅持使用傳統柴窯烘烤麵包。
協裕的前身是合裕麵包店,最初的一批創辦人是韓標豐等人,創設於1919年。1932年,林猷萬、黃守洲等7人承頂下合裕麵包店。當時,他們股東7人分工合作,除了生產麵包,還以手工製作餅乾出售,麵包生產以批發銷售,股東甚至每天提挑大籃子,或是騎腳踏車,載箱廚,到處沿街叫賣。麵包有涂咖椰和菜油,大麵包一個5分錢,小圓包一分錢,店租20元,收入雖有限,麵包店總算能維持下去。
日本南侵之時,林猷萬與黃守洲等人棄爐逃難,在日軍謊說“和平”時,黃守洲代表股東出來認領店屋,結果被日軍抓去殺害。被害的黃守洲,就是現任南方學院理事長黃循積的父親。
後來,其他一些股東租用羅咪街的印籍麵包店繼續經營,當時麵粉缺乏,就改用玉黍薯糠和木薯粉,以椰花發酵,製成玉黍薯麵包,又硬又黑,但在糧食奇缺的年代,市民爭相搶購。
戰後初期,股東重返陳旭年街原址經營。這期間勤儉的林猷萬娶妻生子。當時海南家鄉傳來叔叔遭清算,房產被沒收,林猷萬十萬火急經同鄉介紹購下文昌美里村一塊房地,並寄錢回去讓親戚重建家園(即他們現在的祖屋)。然而,在新山的林猷萬一家人卻仍是寄居在棧房裡,連自己的房子都沒有。
1952年林猷萬等人重組注冊,改名協裕麵包店,股東有退股也有加股的,共9位股東合資。這時期,協裕不再製作餅乾,改以製作婚嫁蛋糕。生意雖不錯,可惜後來又因合股人多事雜,管理不妥,1967年麵包店再告解散,才由林猷萬獨自經營,由先前的批發生意改成自製自賣的小本生意,一直維持到今日。
協裕生產的麵包,最大的特色是仍以傳統柴窯烘烤,而且麵包製作採用傳統做法,自然發酵所需時間較長,也沒有添加防腐劑和鬆粉。由於是用傳統柴爐烘烤,烤出來的麵包較有口感、不粘牙、夠香且充實。如今人們雖多已搬離新山市區,熟客卻仍會特地駕車從遠地來陳旭年街買協裕的窯烤海南麵包。
協裕最初是製作白麵包為主,後來也兼做內夾豆沙、咖椰、椰絲的小圓包。近10年來更多元化地加做各種參峇、牛油麵包。此外,協裕的香蕉糕也是遠近馳名,可惜最近由於人工問題,不再製作傳統白麵包了。
協裕的傳統柴窯據說已有近百年歷史,是使用紅磚砌建成,全爐約長16尺,高168公分,最高熱度可達300度。正常烤麵包的熱度是200度,當燒到一定熱度時,磚塊將熱氣吸,待清理炭灰過後,將麵粉團或是食物置入,烘烤時,窯爐即會釋放出熱能將食物烤到香熟。這種傳統做法既辛苦又悶熱,但當看到顧客開心的吃,落力的介紹,什麼辛苦都忘了,心中既欣慰又有成就感。
如今,協裕由林猷萬的兒子林明進承接,而年輕頭手則是林猷萬的孫子,現年29歲的林道勛,可謂後繼有人。第三代傳人林道勛說,製作傳統麵包是件快樂的事,很有滿足感。他從13歲開始就跟隨小叔學做海南麵包。他們曾想過轉型,但總覺得不適合,還是保留原味好。因為“傳統”就是他們的賣點。
最近,中華公會在打造新山老街。想想有什麼去處,南方學院中文系辦新山古蹟巡禮,總不會遺漏這一站,邊吃海南麵包,邊遊走邊聽陳旭年的故事。
(星洲日報&苹果日报/邊緣評論‧安煥然)
■蛋糕麪包在柴窯裏等待出爐。
■坚持传统制作方法,也才让面包以及蛋糕散发独特的香味。
■新鲜出炉香喷喷的香蕉蛋糕,你想不想也来一块呢!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